文章来源: 时间:2021-08-06
党的十九大将“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国家发展的根本目的,为扎实推进民生建设指明了方向。在我们家装行业,居高不下的家装投诉率一直是个突出问题,百姓不放心、不省心、不称心,已成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中难啃的“硬骨头”。
近期,家装公司跑路、破产、倒闭消息不断,被曝光的就超过百余家,甚至开业十几年的老牌装饰企业也进入了倒闭清单,尤其是近期媒体广泛报道的苹果装饰及属下的泥巴公社、置青春、柠檬树,一号家居网、尚品宅配、美得你等群体事件,导致民怨载道,社会影响恶劣;此外,房地产调控政策以及装配式、全装修、精装修、整体装修带来的市场萎缩,包装成“互联网”、“新思维”的跨界“打劫”,以及不断上涨的获客成本,家装公司可谓内外交困,严重打击了从业人员的信心,甚至开始思考:未来还有没有家装行业?当务之急要做哪些改变?
基于发展历史,面对客观现状,着眼未来趋势,本文抛砖引玉,在此就家装乱象做一个尝试性梳理。
家装行业的未来趋势
笔者认为:未来的基础性装修(硬装、全装修、装配式)将由开发商主导完成,真正意义的家装将愈来愈远离建筑业,越来越趋于生活服务业。主要市场将是改善性装修,包括空间翻新或整体个性化改造、局部升级、住宅修缮等,而这样的市场,适合的就是平台型企业。所以,未来家装市场将转变为“大平台、小班组”的模式。平台,可能诞生于建材卖场、龙头材料企业,也可能来自于互联网企业,但拥有设计资源和全套施工组织能力、丰富经验的家装公司,相对更有平台建设优势。
90后将成为消费主流,他们更加追求个性、潮流和体验,而且更有能力和意愿去尝试创新服务;60、70后将成为中产阶层的主体,他们更加关注居住空间的舒适性和文化元素。同时,施工技术、新材料、组织模式的创新也将大幅度提高效率、减少难度、降低成本,进而提升市场认可度,尤其是与智能家居、大数据应用、家政服务的结合,家装公司将不可避免地过渡为平台型高端生活服务类企业。
材料商将延伸产业链到建安服务,游击队会升级为专业小班组,设计师走向工作室,最激烈的竞争就是平台之间的竞争。
平台的核心竞争力是服务能力。测量、设计、安装、施工、售后等环节决定了用户的满意度。好的平台,第一要素是拥有高效的信息技术,在用户画像、流程控制、智能调度、可视监控等各方面,提供服务时效、质量及成本控制的技术手段,并针对各地小班组(线下服务提供者)实现流程管理、质量管理、薪酬管理、指标管理,为树立良好的口碑提供技术保障;第二要素是资源整合能力。家装供应链涉及的产品种类即多又杂还欠缺标准化,集采规模的大小决定了价格优势的大小。不具备价格优势的平台将被淘汰出局。
如此趋势,家装市场领域无疑会出现更大的巨头和独角兽企业,他们将成为目前家装行业的颠覆者。
未来家装将是家具、家电、家装、建材甚至房产、家政等关联行业的跨界综合,跨界就是颠覆,颠覆就是创新。
创新建立在传统的基础上,反思才能更好的创新。
家装行业的发展反思
如果将协会成立作为行业诞生的标志,2018年中国家装行业刚好30周岁。三十而立,在“被青春撞了一下腰”之后,正是构思行业未来如何发展的好时机。
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就得追根溯源,看看家装是怎么诞生的。
中国原本没有家装行业的说法。家装首先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其次是生活需求提升的产物,这是行业生根的土壤。上世纪80年代初,伴随房产私有化和个人财富的积累,家装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迅速崛起。这个行业涉及面广,带“设计”的就有室内设计、室内建筑设计、室内装饰设计、室内陈设设计、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等等;带“装”字的就有室内装饰、建筑装饰、室内装潢、室内装修、住宅装修、装饰装修,此外还有所谓硬装、软装、全装、局装等等,简称又有公装、家装、内装、智装,但不管叫什么,基本上离不开“室内”和“装饰装修”两大要素。所以,在中央有关法定文件和人们习惯上简称为“室内装饰业”或“装饰装修业”,鉴于主体的不同,社会上普遍分为“公装”和“家装”二个大类。
家装这个与亿万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行业,其内在的市场基因与计划经济管理模式难免冲突,在诞生不久便遭遇新旧行业、新旧体制两大矛盾的困扰,其结果就是至今没有建立权威而有效的监管体系,没有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的理论指导,“放养式”生长,直接导致了现在的行业混乱。
当前爆发的事件只是表象,家装存在的问题很多。寻求解决方案,就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出病灶、对症下药,然后重构行业基本要素,并在业内补上这一课。
透过乱象看本质
行业乱象五花八门、盘根错节,所以,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从行业主管机构入手。
事实上,在家装诞生之初,对这个“复杂难管”的陌生行业,哪个部门都不想管。
1985年10月14日,国务院召开第87次常务会议,会议决定“建立室内装饰行业协会,负责组织协调工作。”
1986年 2月13日,国务院秘书长陈俊生召开会议,研究抓紧做好室内装修装饰工作问题。会议决定成立全国室内装修装饰行业领导小组,由轻工业部部长杨波任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轻工业部办公。
由于体制因素以及家装覆盖面广等客观原因,建筑业主管部门始终认为室內装饰装修只是建筑业中的一个“专业”,并将其纳入了建筑业的监管体系。家装在诞生之后发展迅猛,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由此开始了漫长的行业管理权争夺,争夺的焦点就是作为权力象征和管理手段的企业资质审批权。久而久之,装饰装修业逐步形成两个名称、两个部门分管的局面。轻工部门称“室内装饰业”,建设部门叫“建筑装饰业”。
1992年9月3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国务院批复通知》(国办通[1992]31号),就建筑装饰业与室内装饰业分工管理的有关问题作出决定:“室内装饰业侧重于室内装饰用品的成套供应、环境设计和空间处理(其中包括室内装修装饰工程的设计与施工)以及室内用品陈设布置,仍由轻工业部管理。保留全国室内装修装饰行业领导小组和中国室内装饰协会及其办公室,发挥综合协调作用。”该文指明了建筑六面体内部由轻工部门管理。
2001年3月26日,国家经贸委发出《关于委托中国室内装饰协会承担全国室内装饰行业资质审查、颁发证书工作的通知》(国经贸产业(2001)297号文),由于是首个政府放权到协会的文件,该文引起了全社会的积极反响。
2002年12月1日,国务院做出《关于取消第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其中包括“建筑装饰企业资质审查”和“室内装饰行业企业资质审查”均被取消。
2003年3月3日,国家经贸委经济运行局发出《关于室内装饰行业资质审查后续管理工作的复函》(运行函2003第47号),为防止取消行政审批后出现管理脱节,同意中国室内装饰协会“承担有关室内装饰行业资质审查的后续管理工作”。
尽管如此,部门之间“归口”之争始终没有停止过,造成两个部门分管不同名称的一个行业、分发两个不同名称资质的“分治”局面。没有一个权威性的主管机构,也没有一个承担责任的机构,笔者认为这就是家装行业乱象的根源。
提出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那么,国务院各个部门,谁适合承担行业的管理责任呢?
解决问题要跳出问题本身。“国家权力部门化”是造成“分治”局面的主要原因;行业涵盖面宽、边界模糊、管理职能难以界定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目前,行业“公装”与“家装”越来越分明,“公装”沿袭了建设部门的全套管理模式,需要招投标、资质管理,有甲方、乙方、专业分包、设计、劳务、监理等配套,在“建设部”改名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之后,“公装”管理模式可谓约定俗成,暂时没有可替代方案,但现有公装管理模式不适合家装,而造成目前社会恶劣影响的主要是“家装”,所以本文仅探讨家装主题。
首先要给家装一个明确、清晰的定位,以区别于公装。明确的划分是行业发展的必需,也是行业得以持续发展的基础,是走上规范的第一步。秉承市场思维,“家装”更明确的定义应该是“业主私人决策的室内装饰装修项目”。
按此定义,谁适合来管理家装?这就牵涉到家装的定位。
新时代家装的内涵与定位
家装,按照2017版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列入了建筑业的“住宅装饰和装修”,小类号为5012,对应的5011 是“公共建筑装饰和装修”,即“公装”。该分类源自2011版的新增项目,在此“公装”与“家装”有了明确的区分,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这个分类思路源自建筑业的固有思维,不能明确传达新时代下的家装内涵。这种划分作为统计分类无可厚非,但作为行业定位有待商榷。
家装,首先是人们生活品质的升华,是居住者生活理念的体现,是功能、文化和审美的结合,体现了用户的精神寄托,“轻装修、重装饰”,尤其是室内陈设的比重越来越高,从这点来讲,家装应是文化类的“高端生活服务业”。第二,家装将产品、技术、艺术、劳务和工程服务融于一体,产品更是覆盖了家电、家具、纺织、卫浴、陶瓷、五金、管材、砂浆、智能设备、工艺品等诸多制造行业,家装只是有选择性的汇总。从这个角度,家装实际是一个为优化、净化、美化室内环境服务的庞大产业集群。第三,家装实施主体复杂。以开发商为主的全装修、精装修,以产品供应商为主的设计与安装服务,以施工方乃至设计师为主的连工带料模式,所以,将家装定位为“高端生活服务的产业集群”是合适的。
随着大量跨界资本的涌入,家装市场变得日趋复杂,行业的整合及资源的汇聚也在进一步加速。梳理家装行业的发展脉络不难发现,从早期的游击队、小型装修公司,到集成家居,再到当前及未来的跨界资本,家装行业正呈现相关行业全面开花,谁都可能主导的局面。
按照“高端生活服务业”定位,就可以理顺家装的管理关系。计划经济本质是部门经济、审批经济,在家装成长阶段,所有行业、企业都由不同部门“归口”管理,各自为政,的确不适合领导包含众多行业、不同归口的产业集群。历经几次机构改革,国家基本撤销了管理行业的专业部门,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诞生于市场经济的家装总将回归市场化管理,这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
但市场化管理并不是没有管理,仍然需要各环节相关政府部门的引导,需要舆论监督,需要综合协调,因此,由“协会”、“商会”等行业组织牵头的行业自律就是最好的选择,也是市场经济国家通行的管理模式。
基于历史、现状以及未来的机构走向,笔者认为“公装”归口住建部、“家装”归口中室协是最合理的分工。轻工系统本是国家正式文件指定,而且通过30年的积累,建立了事实上的家装管理架构,按照国务院最初的指示,中室协就是最合适的牵头组织。
信用体系建设是当务之急
家装定位与牵头组织有了,剩下的就是如何去搭建中国特色的市场化管理机制?这就关系到以用户为中心的制度创新和基础建设二个基本要素。
按照淡化资质管理和精简政府职能的改革方向,综合家装产业目前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笔者建议:①由中室协牵头,确立护航市场化的制度,建设基本的行业自律体系;②开展装企、匠人、材料等基础建设各环节的水平评价;③二者综合为家装动态信用评价体系,通过大众媒体宣传到家喻户晓,以此保障行业得以自律。
为什么说当务之急的工作是信用体系建设?
纲举目张,执本末至。解决方案必须从家装产业顶层设计开始。
家装产业暴露的种种问题,归根究底是二个缺失:一是买卖双方市场信息的不透明,二是市场缺乏相应的规范与制约。作为百姓经济,家装首先是市场经济,而在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就是信用,因为家喻户晓的口碑将决定企业的生死存亡。这两个缺失导致了目前最突出三个问题:一是现金流,二是游击队,三是违约成本低,甚至是无。
第一个问题:现金流责任在于制度设计不科学。现在的流程是装企用户端收钱、材料端压款,活还没干就两边拿钱,无本生意谁都可以做,但无恒产者无恒心,没了必要的门槛,劣币驱逐良币,行业规范也就无法落实。现金流不仅给了诈骗犯罪漏洞可钻,钓鱼陷阱由此而来(媒体报道卷款跑路的都在千万元级别);同时许多企业不自觉地将现金流视作利润,提供了产业无序扩展、低价竞争的土壤。所以,取消预付款、转为第三方银行保函的方式势在必行,对热爱家装、诚信经营、注重品质的装企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在国家经济整体从量到质的大趋势下,对产业提升集中度、做大做强更有好处。
第二个问题:家装作为生活服务业,分散到每家每户。倒闭跑路的都是公司,游击队无法消灭,也不必要消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信息化等技术手段及媒体力量,把游击队纳入新型业态和社会诚信体系,收编游击队是水到渠成的事。
第三个问题;违约导致口碑差、信用低下,广而告之之下违约企业就没有立足之地。
信用体系就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法宝。
那么,怎么才能建立行之有效的信用体系?
信用体系涉及民生和各方利益,难度极大。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6月26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六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指出“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改革的重要方法。改革越深入,越要注意协同,既抓改革方案协同,也抓改革落实协同,更抓改革效果协同,促进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改革成效上相得益彰,朝着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聚焦发力。”这段话给信用体系的建设指明了方向。按此精神,我们需要构建以下五大基础:
1、评价方的影响力和权威性。三个关键词是:第三方、公益性、专业性,所以评价方应是国家承认的、口碑良好且有行业影响力、与政府相关部门沟通畅顺的行业组织。
2、发布方的影响力和权威性。国家级消费投诉的主管部门最为适合。
3、传播方的影响力和广泛性。覆盖面广、家喻户晓是信用体系产生影响力的前提。
4、信用指标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要包含施工水平、企业征信、市场口碑,其中的施工水平评价是重点;动态变化是其要点;保障现有标准、规范的贯彻执行是其特点。
5、评价执行机制的公正性和可持续性。需要借助于监理鉴定认证类公司,充分发挥专家资源,广泛建立监督员队伍。
我们应以“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创新驱动、统筹协调”为工作原则,以“政府引导、协会牵头、企业跟进、人人参与”为工作逻辑。在政府引导层面,充分发挥协会的桥梁作用,将家装各要素(宣传、产品、施工、劳务与培训、环保、质量、安全、投诉、征信等),按事、按职能“归口”相关部门各司其责。
施工是全部产业链中最具综合性的关键节点,施工必须对完成效果负责,既能体会设计师的意图、又能对所有产品和材料把关,这正是行业公认的最大“痛点”,行业真正的“短板”所在,因此,从施工入手建立信用评价体系,无疑是最好的切入点。
建设信用体系执行行业标准
信用体系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机构明确后,第一项工作就是编制评价标准。
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将标准纳入国家基础性制度建设范畴,三中全会强调政府要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
2017年3月21日,国务院印发《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打破政府单一供给的标准格局,推动建立新型标准体系。
2017年12月15日,质检总局、国标委、民政部正式印发《团体标准管理规定(试行)》。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第39届ISO大会贺信中指出:“标准助推创新发展,标准引领时代进步。”在去年“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的主旨演讲中,总书记提出“要促进政策、规则、标准三位一体的联通,为互联互通提供机制保障”。
李克强总理强调,把标准化放在更突出的位置来抓,要求进一步提高标准水平,加快关键技术标准研制,加快标准更新,促进技术和产品创新。
中央深改办、全国人大分别把标准化改革和标准化法制建设列入重点工作加以推进,国务院常务会议多次研究标准化改革发展有关工作。
2018年1月1日,新《标准化法》颁布实施,相关规章、规范性文件相继出台。
至此,国家初步形成了“强制性标准守底线、推荐性标准保基本、行业标准补遗漏、团体标准搞创新、企业标准强质量”的标准体系。
团体标准是大势所趋,对我们而言,第一步要制定什么团体标准?
1、装饰装修的标准规程已经很多,我们要做的是保障现有标准得以贯彻执行的标准。
2、淡化企业资质、加强水平评价是未来趋势,2014年6月4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指出:“今后,凡没有法律法规依据和各地区、各部门自行设置的各类职业资格,不再实施许可和认定。逐步建立由行业协会、学会等社会组织开展水平评价的职业资格制度。”2017 年 2 月 20 日,《人民日报》整版刊登 2013 年以来国务院审议通过取消的国务院部门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至此,国务院已分 7 批审议通过取消的国务院部门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共 434 项。涉及室内装饰行业的职业资格均被取消。
鉴于上述二方面,在中室协刘会长、张会长、田会长、前任理事长龚权的指导下,施工委大范围组织专家,经过近一年的调研和讨论,尤其在专家组换届后多次头脑风暴,最终决定编制“室内装饰施工(家装)星级水平评价团体标准”。现经五轮研讨,初稿有望在本月出台。
在信用体系建设中,中室协施工委已经迈出了第一步。
结语
装修是要装的,不是用来炒的。
家装产业规范发展之道,并不复杂,主要有三条:(1)牢牢抓住“品质”与“环保”两个关键点。不同要求对应不同的取费标准,让百姓自己选择。(2)让社会知道,让百姓信仼。利用区块链、互联网、大数据、信息化等现代技术手段及媒体力量,推动信用评价成为业主主要决策参考。(3)有法有据可依。会员就是门槛,所有会员必须守住一条底线,违规必究乃至除名。
家装产业规范将从“官方化”转向“民间化”,从“行政化”转向“市场化”, 在诚信建设、社会评价、信息公开、基础建设上下功夫。协会之间服务竞赛的时代已经来临。
中室协施工委将在中室协的领导下,以水平评价标准为突破口,引入消协、媒体和互联网等诸多力量,筹建第三方家装动态信用评价体系,通过市场的影响力逐步推动行业的规范。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面对家装领域散兵游勇、各自为战的现状,明确行业定位、推动制度创新,加强基础建设,是家装产业实现规范发展的必然选择。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7*24小时为您在线服务